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或者说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几乎所有的革命家和思想家,都对社会最基本的话题——两性关系,有着本身的见解。而在苏联,情况的复杂在于,这里不仅是一片理论的萌发地,也是理论的投放地。作为一个首度完成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国家,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充满了可塑性、可变性。
革命带来的社会动荡,对人们情感的冲击。
不同领导人的改革和政治手腕,带来不同的社会思潮。
战争带来大量伤亡,男女比例失衡。
这一切,都会影响男女之间的关系以及整个社会的两性存在。
也许可以用人性辩证法,加上点历史唯物,来说说这个问题。
爱中有恨,恨却舍不得;压抑中有幸福,幸福中却也不自由。
人与人,人与社会,搅成一团。
一、1917-1927:一场革命,一场实验
这十年,应该是布尔什维克革命胜利后,两性关系最为开放的一段时期。卢那察尔斯基(第一位负责文化教育的人民委员)的话就很说明问题,他说:「一夫一妻制是共产主义社会建设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形式」。
这种开放的基调之下,其他任何更极端的论调,就不足为奇了。
对于托洛茨基这么极端的左派人物,婚姻、家庭、爱情、性,基本上都可以统归于世界革命邦畿之下,人的个人欲望与归宿,不外是社会革命的一部分。在他的激进不雅观点中,家庭和国家一样,终将消亡。而如果能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那么把家庭存在和家庭不雅观念拔除掉,也是不成不免的。
托洛茨基
所以,这一时期,在整个革命思潮影响下的人们心中,婚姻是理应被「蔑视」的。以奋斗为基础的同志关系才是应当成为社会主流的,而奋斗之外,我们就管不着了。
这样一来,淡漠和敌视婚姻的态度,就成了早期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标签」。我们完全可以说,此时,对于男人或女人,社会需要大于了人性需要。就像奥威尔在《1984》里面歌颂的人性之美,和与之反衬的极权之恶一样,乌托邦和反乌托邦,都是针对托派不雅观点的一种社会实践。
另一个著名的早期著名人物&理论,是亚历山德拉·柯伦泰,一个苏联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响当当的女人。她最具革命性的举动,应该还是对「自由爱情(Free Love)」的推广。不外这个自由爱情,比我们理解的爱情自由更近了一步,它更加接近性解放。比如她「性如饮水」的理论,就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有力表达。
柯伦泰
毕竟,乱世甫定,就像宿醉后的人们一样,乱就乱吧。
你真要问,那时候的苏联人谈爱情么?怎么谈?
我只能说,他们不谈爱情,他们干——男男,男女,女女,革命,都在干。
二、1927-1968:禁欲主义和被计划出的爱情
1927年开始正式实施的苏联婚姻法,是这一时期开端的标识表记标帜。
为了革命的需要,或者说,为了吸引人加入革命,解放女性并且打破传统的爱情-家庭关系,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共产共妻、一夫多妻、群婚等模式,毕竟不是维护一个社会安靖的基础。
革命后的破坏和混乱内战,造成了一波近700万人的孤儿潮,而他们几乎无法被重新吸收进入已有的家庭生活中。因为整个国家,从经济到社会结构,都已经严重的被破坏了。这时候人们意识到,该歇会儿了。
于是社会思潮有了剧烈的转向,从一而终的婚姻被歌颂和赞扬。婚前性行为和未婚同居,被认为是不道德的。离婚以及出轨甚至同性恋,都是被视为绝对的道德和政治偏离。渐渐地,这些行为,变成了反革命的资产阶级化的东西,一种极权国家+父权社会+禁欲主义的混合体,不得不降临。
斯大林时期,家庭「统治」与国家的「统治」变得息息相关。关于这个变化,其实是非常顺理成章的,因为为了巩固一个国家的根基,人民的内部问题永远是要先解决的。但同时,过度的官僚介入,也很深的影响个人生活的独立性。长达几十年的,体制内的爱情、性和婚姻,便随之诞生了。
为了更好的达到体制的「力」与「美」,1936年的时候,政府开始施行了一系列政策:向大家庭的母亲提供奖金,禁止堕胎,将离婚手续变繁琐以使其更难获得。到了1944年,还要对单身人士和没有子女的已婚夫妇征税。
对婚姻的神圣化,也是一大标识表记标帜。比如《真理报》提出的,「结婚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庄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我们可以说,这是对人性的一种烘托,对两性真情实感的一种必定。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它的确有些偏离了革命的和人性自由的东西。
男女的结合,更像是帝国中两个必要元素的搭配。这种搭配,是把人的差异,与性的差异给模糊和消除后的结果。所有强制执行的条令,都在努力达成一种无不同的,清洁又统一的社会,而这种社会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一个禁欲主义的顶峰——「无性社会」。
女性成为男性:女性在海报中有了男子气概,为国出力。
男性成为英雄:每个人都可以随时为国家牺牲。
人人都是苏联人,一种雌雄同体的身份认同,它超越了种族、性别和各种差异。
成为苏联公民,成为一个苏联人,就是一切。
禁欲主义成为了通行的、正统的。爱情中的相处,自由关系的享受,变成了责任化的手腕。履行与被履行,就是爱情责任的现实。
如果从集体主义的角度来看待爱情和家庭,人的不自由还表示在隐私空间、个人空间被侵占的一方面。比如赫鲁晓夫时期疯狂兴建的「赫鲁晓夫楼」,容纳了千万量级的家庭。这些筒子楼里的狭小生活空间,集体生活半径内,单位与家的两点一线,不知道消耗了多少人的内心。
红色帝国,计划经济时期的爱情是什么样的?
它就是被计划出的样子,无聊、无趣、无生机。
一点也不性感。
三、1968-1991:摸着你的心肝说爱
随着解冻思潮的影响,苏联也对婚姻和家庭的法律做出了相应的修改。从东欧各加盟共和国到俄罗斯老大哥,所有的地区都在吸收一股久违的自由和畅快。
与这种思潮息息相关的文化艺术作品层出不穷,不竭被后世人铭记和提起的一部电影就是这一时期爱情和婚姻关系的经典之作——《办公室的故事》。电影对办公室这种官僚体制内爱情的表达和审视,的确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因为,在统计局(电影背景)这种体制基因渗透最密集的国家机关里谈风花雪月和本位主义的浪漫,的确是一种挑战。
苏联电影《办公室的故事》
就像电影里表示的一样,这一时期的女性角色有了很大程度的变化,他们不只是一个家庭主妇的角色,而更多的成为一个抗衡父权社会的「工作母亲」的形象。
作为这时的苏联女人,你可以陷入家庭生活,也可以努力工作,没人会阻拦你,因为大部分男人都不是在战争里死了,就是在战后喝死了。
女人生活的独立性,给家庭带来的改变也是显而易见的。男女结合的家庭,不再像以前了,这里并没有一个绝对的重心,平等/近似平等的关系之下,隐藏的其实是一种类似于「社会经济合作团体」的性质。双方心里都清楚,没有对方,本身也能在这个社会上保留下去,因为双方在经济上都是可以自足的。
不依靠男人的思维越来越深入到苏联女人的心中,她们变得独立、决绝、坚强,也更可爱了。
不外,这种变化也得分开说。
也许,这种关系是社会的进步,在经济上的依赖消失之后,家庭关系维系的因素也变得更直接和人性——互相尊重,理解,爱,两性关系——一种基于身心的组合。
但对个人来说,也许确实一种弱化,感情这种虚化的存在,成为了家庭安靖和延续的纽带。人和人的关系也变得脆弱,自然,越到后来,俄罗斯社会的离婚率也不竭升高。
1991年莫斯科街头的妓女Katya
尤其是在1991年解体之后,女性的独立思维和生活的巨大压力,让无数人投身到「性产业」傍边。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意识的,但对「性产业」有一种职业化的认知,在俄罗斯女性群体中,是很遍及的。你可以不喜欢这份「工作」,但你可以做得很好。
总之,在这个国家和个人互动与博弈的情感场里,俄罗斯人最终回归了西方的那种婚恋家庭模式,也就是所谓普世价值的模式。
一次性,一场爱,一种生活。
摸着心肝,也摸着钱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