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伦理之“性”:中国性观念溯源

中华文化一脉相承。虽然历史经历了几千年的变迁,社会也处于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但中国传统文化仍深深地根植在中国人的心中。即使是今天的国人,虽然面对着舶来文化的浸染,但褪不去的底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这个灵魂闪耀着古圣贤智慧的光辉。在中华几千年的思想史中,先秦的智者始终令后学景仰,诸子百家的思想为中华传统文化之源,惠及后世,而儒学为最。“性”乃人之本性,性的自然结构与生理功能中外并无显著不同,但对性的态度却深深地却烙上了民族与文化的印迹。本篇就想从儒家的思想中,寻中国性不雅观念之源。

1.“中庸”与宽容的性不雅观念

早在《周易·系辞下》中就有:“天地纲编。万事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此不雅观念将性行为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性、生殖是万物生生不息的源泉。孟子的话最直自。“食、色性也”(《孟 子·告子上》),性行为与吃饭一样是人的本性。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礼记·礼运》中也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性是人的基本欲望,满足欲望是应该的。“性者。天之就也:侍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以所欲为可得而求之。情之所必不免也。以为可而道之,知所必出也。故虽为守门,欲不成去,性之具也。虽为天子,欲不成尽”(《苟子·正名》)。性是自然的事情,情是性的本质的表现,欲是情的反应。认为欲望是可以通过追求而得到的,情欲是必不成免的。既然认为情欲是可能得到的,就要设法去追求。这种对情欲的追求。是没有凹凸贵贱之分的,贫贱之人与高贵之人一样皆有这个权利。可见。儒家的性不雅观念是极为宽容的。

怎样去满足性欲呢?二个字即可概括,即“中庸”。中庸又是什么?曾子解释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即不要太过,又不要不及,并且将此坚持下去而不改变,这才是中庸。中庸重在“中”字,“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性的需求和性的感受,以及人的喜怒哀乐的一切感情必然要符合节度,这既是天下最遍及的根本所在,又是天下最遍及的通行原则。

达到了这种“中和”境界,天地便可以各安其位,万物才能生长发育。但是,中庸却是难以把握的,“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其原因是“知者过之,愚者不及”,“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中庸》)。因此认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因为君子经常保持中和的状态,而小人则往往肆无忌惮。

当然,君子的不偏不倚其涵义广泛而又深奥,是难以达到的,“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以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中庸》),即使是圣人也有其不懂、做不到的事情。因此,人是可以犯错误的,但只要改正,即可宽恕,“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中庸》),不为中庸者,虽可以宽恕其改过,而不能容忍其不悔。

2.“礼”与理性的性规范

当然,儒家对性的宽容是有条件的,儒家绝不主张纵欲。对于性,即提倡,又给以规范。这就形成了儒家对性的一贯态度——节欲勿乱。“所欲虽不成近,求者尤近尽:欲者虽不成去,所求不成得,虑者欲节求也”(《苟子·正名》),性是人之本性,是人们所追求的。无论贵贱,皆可为之。但是,富贵之人,因条件优越可能在合理的情况下,使性欲尽量得到满足,即使没有完全满足,也应知足,不要越“礼”而为;贫贱之人,其性要求也是合理的,不该按捺,因条件的限制不能满足性欲。那就要考虑节制,不然就会“非礼”。

人的行为,必需在“礼”的约束下进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仁”的最高境界,即“克已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孔子认为西周以来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等礼是尽善尽美的。让人们守“礼”,孔子不主张用暴政,而是采用攻心之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耻”(《论语·为政》),光用行政命令,杀戮刑罚,只能暂时生效,还不能使民从心理上不反抗,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才可以使民“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使民众心服口服。

性行为当然也应遵循“礼”这个准则,儒家对性并没有极端压抑。而是“道之以德”,只要是遵守礼法的性行为皆可提倡,并且认为是美好的。孔子曾说男子“十有六而精通,然后能化,⋯⋯女子⋯⋯十有四而化。一阳一阴,奇偶相配,然后道合化成”(《孔子家 语本命解》),鲁哀公对此提出异议,“男子十六通精,女子十四而化,是则可以生人矣。而《礼》男子三十而有室,女子二十而有夫也,岂不晚哉?”孔子解释道“夫《礼》言其极不是过也。男子二十而冠,有为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而嫁,有适人之道。于此而往,则自婚矣”(《孔子家语·本命解》)。

只要《礼》允许,就可以为之,因此说“故圣人因时以偶合男女,穷天数之极,霜降而妇功成,嫁娶者行焉:冰泮而农桑起,婚礼而杀于此”(《孔子家语·本命解》),圣报答性行为做了合于礼的规范,应遵守中庸,即不要太过,不要纵欲以乱纲常,又不要不及,不要禁欲,不然使“忠、孝、结、义”成为不全的原则。这种规范是理性的。

3.儒学伦理之性的传承及嬗变

理学对“伦理之性”进行了发挥,提出“伦理”神授,把儒学变成儒教。宋明时期,理学达到了鼎盛。理学的核心是儒家伦理思想,而理学又吸取道家有关宇宙生成、万物化生不雅观念和佛教的思辨哲学、人性论,以精致的唯心主义将儒家伦理思想发挥至极,其特点是“存天理、灭人欲”,在性不雅观念上,极力主张戒色戒欲。这些内容在上一篇《寡妇“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为什么?》中已经详细论述。在宋明以后,理学对我国的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对性的不雅观念上,极力主张戒色戒欲。我们今天所批判的所谓“封建思想”并非原本的儒家不雅观念,而是被理学家修改过的儒学,即理学。

4.小结

儒家的伦理之“性”乃中国性不雅观念之源。春秋战国以后,虽然不同时代、不同的地域对性的态度不尽相同,但就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言,不同的性不雅观念中大都能找到儒家思想的影子。即使在今天,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儒家的“伦理道德”也深深地根植于国人的不雅观念里,表达在国人的行为中。重要的是,儒家伦理之“性”不仅构成了中国传统性不雅观念的基本内容及中国现代性不雅观念的重要要素,并且还影响着国人的性行为方式。

 分享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共  条评论

评论

  • 扫码用手机访问

本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本站不存储、不制作任何视频,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若本站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附说明 =>>提交留言,本站将第一时间处理。

© 2025 www.haowywz.com  小小影视  

观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