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了3个被戴绿帽的男人,颠覆了我对婚外情的理解

一、女人和男人是一样的,出轨总会有蛛丝马迹,只要稍加留心,便必然会被发现。

我之前在酒吧玩的那段时间里,见识过很多因为感情问题借酒消愁的人,熟客中也有出轨者:出轨惯犯、老实人、伪君子、职业小三,也有被出轨者:全职太太。

在酒精的催眠下,他们说了很多心里话。

但无论在什么立场,他们对出轨表示出异常的包容,甚至还有点“合理”。

出轨惯犯:我承认我就是个渣男/渣女,我追求自由,我活得开心,别人怎么想跟我不妨。

老实人:我在家像个孙子一样,要是不通过出轨释放压力,婚姻迟早会崩溃,我也是为了这个家好。

伪君子:出轨这件事必然是双方的问题,怎么能怪我一个人呢?

职业小三:男女之间就是各取所需,我得到我想要的,他们得到他们想要的,谁也没吃亏。

在出轨者的眼里,他们的行为都是合理且正义的。

有的歪曲了自由主义,有的借口情绪发泄,也有破窗理论,还有公平交易法则。

而全职太太的的包容,一样现实:男人在外面拼,不免有几个小三,我已经见怪不怪了,只要他把钱都交给我就行。

发现共同点了吗?没有人打从心底认为,出轨是错误的。

这并不是酒吧里的特有现象。

二、比来,我们在后台收到了一封来信:我的妻子给我戴过两次绿帽子,但我都选择了原谅。那段时间,我发现以前因为我加班会闹情绪的她现在不会再因为这件事跟我生气了,甚至半夜会给我做宵夜,可是白日和我通电话发微信的次数却越来越少,每天的晚饭也几乎不吃,晚上玩手机的时间却变长了,怎么想怎么奇怪。好奇之下我登录了她的QQ,便发现了她和男同事的奥秘。

对方深情款款很是痴迷妻子,妻子在他的甜言蜜语下似乎很幸福。得知这件事后,我并没有在冲动下做决定,而是思考了一整天。我发现理智告诉本身并不想离婚,并且也不想孩子缺失父母任何一方的爱,更不想白叟为我们担心,于是晚上回到家,我和妻子摊牌了。她先是恼羞成怒指责我窥探她的隐私,接着便表白本身错了,以后不会再和他有瓜葛。我也表示,想再给她一次机会,希望她能够换个工作,这件事就算翻篇。虽然妻子答应了我会换工作,却迟迟没有行动,但对我倒是更加上心了。过了一段时间,我还是有着不好的预感,莫名其妙的就去调了妻子的短信记录,本来,她们还在联系。上千条短信,阿谁男人一直表达着本身会等妻子离婚,如果不离婚,就愿意这样守护着妻子。这次,我痛下决心,既然妻子不爱了,我又何必独自坚持。回到家便提出了离婚,妻子慌张了,她求我不要离婚,会马上辞职,真的不会再和他联系,发誓不会再沉迷,本身还是爱我的。我的心一下子又软了下来,其实我也不舍得。就这样,妻子果断的辞职了,并当着我的面和阿谁人断绝。这次之后我也再没有去调妻子的信息,看妻子的QQ,我想还是要留给这份爱最后一点尊严吧。现在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几年了,偶尔妻子也会主动提及,满脸的愧疚,我也就笑着说过去了。虽然不能确定未来我们俩的生活是否会保持幸福,是否还会有这样那样的插曲,但这一刻我还是和她坚定的走下去了......

腾讯的一份涵盖 60后 到 90后 的问卷调查显示,55.1% 的人曾经婚内出轨,得知伴侣出轨,30.5% 的人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65.7% 的人则会选择原谅出轨方。

男士被戴绿帽多次原谅爱人的实例不在少数,这也证实了出轨并非男人的专利,女性出轨者在大数据下也占有相当比例。女性出轨者的自述里,大多都是明知出轨不合错误,却无法控制本身溜走的心,既痛苦自责也享受着刺激与快乐。虽然多次尝试不要继续错下去,但从未成功,直到被发现。

但是为什么出轨的人那么多,原谅的人也那么多呢?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进入婚姻。

除了“搭伙过日子”的室友心态,在心理层面上,我们有对亲密关系、信任感、舒适度的情感渴求。然而能满足这些渴求的人,不只有伴侣。

因此,一旦自我约束松绑,已婚者容易向外部寻求能满足 TA 的人。

曾有伴侣对我说过一句话:我们的婚姻没有忠诚,不是我出轨就是她出轨,但日子会继续。

出轨不成怕,把出轨当成婚姻必经的过程才可怕。

那为什么现代人无论男女都爱出轨?

我接触的上百个情感咨询案例里,出轨的案例占了三分之一,被出轨者们跟我的伴侣有着一样的疑惑。

到底是什么样的心理动机,让人舍弃安稳、偷腥上瘾呢?

我该怎样确保另一半不出轨呢?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出轨,是怎么从零变成一,又从一变成无数的。

三、怎样看待出轨=怎样看待婚姻

我们首先看一下“出轨”满足了人哪些需要。

我们谈的出轨指的是社会层面的遍及认知,因为本质上无所谓出轨和不出轨,只不外当把婚姻作为了参照物,才有了“出轨”这件事。

所以,婚姻内的“性幻想”和“精神出轨”不在讨论范畴,我们指的是在婚姻以外,和伴侣之外的另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发生了爱情与性关系。

我接触过的许多人都有过出轨的事实,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婚姻状态,同时也有一千种出轨的理由。

比如婚姻内感觉不到温暖与爱、被暴力对待、被冷漠对待、空虚孤独、压力大、伴侣出轨、家庭变故、性生活不和谐、频频受挫等等。

为满足婚内得不到的“补偿需要”和由于伴侣导致的“报复需要”,人们就会选择从别的一个人那里得到,加上外部条件促和,就会发生出轨的事实。

我很少见到出轨满足的是基本需要,比如为了吃得更好、穿得更好、为了住大房子,就算性需求也是某种“情感依恋”而非纯粹性需要,特别是女性。

而更多的是某种价值的需要。

说的直白一点,出轨满足的是“在另一人那里我是值得被爱”的需要。这个需要直接区别于任何生命形式,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别的需求。

这个“需要”之所以产生,是由于婚姻之内没被满足,未被满足的部分越多,从另一种渠道获得满足的动力就越强。

有人选择了拼命工作、有人选择了过度关注孩子、有人选择了物质滥用比如酒精和毒品,而更多的人选择了从另一个人那里得到满足。

我们从不把“过度关注孩子”和“工作狂”看作出轨,而是把和别的一个人的情感看作出轨,其实本质上都应该被称为“出轨”。

这种“被爱的”需要分为两种主要感受:

一种是“我是被尊重、被理解、被关心”的。

在情人那里,我的思想和身体是被接纳的、被欣赏的,而对方很少去关注到其它方面,特别在前期。

这就让我们有了一种抱负的感觉:并不是这个人多么好,而是在这个人那里“我是好的”。

甚至情人的表面、金钱等外部条件并不如本身的伴侣,但“我是被看见的”。

这种需求十分重要,源自早年植入内心的“抱负的异性形象”。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形象,早年的异性态度很关键,比如父亲和母亲的关系、父亲对本身的态度。

如果父亲对你是有爱的,就很难降低标准;如果父亲对你是苛刻冷漠的,你对温暖有爱的巴望则更加强烈。

每个人都巴望对方爱的是我这个人本身,而不是我的某些功能,之所以认为本身优秀才会被爱。

是因为从小被强化的结果,这是发展出来的“功能”。

这些功能包罗身材好、长得标致、会赚钱、上进心、温柔体贴会照顾人、矜持懂事乖巧贤惠,也包罗激情和性魅力。

这是从小被驯化、洗脑、强化的结果,并不是人最真实的样子,比如你从小被父母挑剔和指责,你就会觉得只有把事情做得合他们心意才会被爱,你成绩好才会被喜欢,不然就不值得拥有。

而在情人那里,你本人之外的一些东西很少被关注,好像是可以真实地做本身。

但即便如此,我们也很难完全展示本来的样子,好像我只有足够好才是本来的样子。

另一个被爱的体验是:“对方很特别,这让我感觉很好”。

比如他和我老公不一样、他和我父亲很像,比如他活得很精彩、很有趣、很有魅力。

这是一种无意识的比力。

看起来像是对方的“特别”引发了情感,其实是对方活出了你活不出的状态。

比如你是个传统的、按部就班的、遵守规则的、做事小心谨慎的人,就很容易被做事夸张的、不按常理出牌的、勇敢豪放的、浪漫潇洒的异性吸引。

就像《七月与安生》中的两个人,当对方身上有你和伴侣都没有的品质,而这种品质恰恰是你“活不出的自我”,你很容易坠入情网不成自拔。

综合以上两种被爱的感受,他们的需要别离是:

在你那里,我有着众多美好体验,证明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在我这里,你活出了我想要的样子,这让我的价值感有所寄托。

所以,出轨满足了我们的价值需要。

四、而婚姻满足的却是安全需要

婚姻的生物学价值来自“繁衍后代”。而关系发展到今天,几乎很少有报答了生孩子而结婚,最初目的也是为满足价值感,有着和情人在一起的相似体验。

只是后来慢慢变了,其中原因诸多,不是今天讨论的范畴,而有一点显而易见:

当一个人失去了爱的感受就会退其次而求之,那就是安全感。

最重要的安全感来自社会文化的基本存在形式,时至今日尽管会有丁克家庭和独身主义,但“家庭”依旧是社会的主流模型。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有活下去的动力,是因为归属感,这让人产生很多生活的意义,而不孤独。

众所周知,归属是安全最基本的保障。

家庭的组建就是如此,绝不是只和情人在一起的感受,这是一种多元化关系,彼此的父母、亲朋好友、人际圈子、物质经济、共同经历等彼此融合彼此交织,更重要的是有了共同的孩子。

这就形成了某种独特的“团体”,究其一生这个团体任何的变换、丧失、新成员的加入等,都会影响到团体中的每一个人。

人类能够成为地球的主宰,就是因为合作,而不是独斗。单打独斗方面,我们在不使用工具的前提下,无论如何都不是老虎的对手。

所以,我们都是以“部落团体”形式存在的,就算外出打猎也是团队协同作战而不是一个人。

家庭、家族就是这种形式的演变,婚姻就是演变最主要的形式。

所以,婚姻中的价值感总是让位于安全感。

就算夫妻之间没了感情,但选择离婚的还是少数,本质上和出不出轨关系并不大。

这种安全感、归属感也有两种表现:

第一,不期待伴侣会多么爱我,但至少不要伤害我。

糟糕的婚姻双方都在回避伤害,而不是追求爱情。“我可以忍受不被爱,但我不能忍受被伤害。”

这也是个需要,听起来有点伤感,但很多婚姻的确如此。

比如一个孩子经常被虐待,但又需要活下去,他的内心并不苛求父母表彰他、赞美他,而只是希望父母别打他,甚至只要不比上一次严重,就满足了。

安全感对每个人都不同,最基本的就是能够提供活下去的条件,一个人饿了两天绝不会要鲜美的牛排,而是随便什么吃的都代表安全。

对上面这个孩子来说,父母的温暖与爱是奢望,不再虐待就是安全。

当一个低级别需要未被满足,人绝不会追求更高级别的需要满足。

离婚意味着归属感丧失,这会产生极大的不安全,人会尽最大可能维系婚姻,离婚绝不是首选。

离婚不仅仅是两个人关系的结束,同时崩溃的还有本身的生活方式、团体模型、基本态度等,这都需要重新建构。

孩子之所以能够成为离婚最大的阻碍,一个因素是担心孩子以后的生活和发展受挫,更重要的是不能接受由于本身的原因导致巨大的“愧疚感”,这会直接影响安全感受。

只要婚姻中被伤害程度小于本身对安全感的需要,婚姻就不会解体。

第二种,是对未知的恐惧,谁也不能保证离婚后一切都更好。

与现在的情人结婚能保证比上次婚姻更好吗?经济来源、健康状况、生活方式等重新洗牌之后会怎样?

人最大的恐惧是对未知的恐惧,而不是对当下的担忧。

宁愿待在漏雨的房子里挨饿,也不肯冒着风险去丛林深处打猎,但凡你还能承受的痛苦都不是最本质的痛苦,因为你的人格还在,并没有崩溃。

这也是很多人一直羡慕自由创业者却无法辞掉枯燥的本职工作的原因。

当一种风险是未知的,人宁愿待在一个安全的痛苦里面,离婚也是遵循这个原则。

当对被爱的巴望、对寻找灵魂伴侣的期待存在未知的、不确定的风险时,必然优先选择待在婚姻中,尽管并不是想要的样子,至少没有对将来的恐惧。

当然,也有许多报答了自由、抱负、信仰和爱情丢掉了孩子、婚姻乃至生命,但那绝不是大多数人的常态,人们会羡慕他们但很少有人主动效仿。

要走出黑洞,需要出轨者自身的努力。

总之,不管是情人还是伴侣,不管出轨亦或离婚,这都是独属于你的一面面镜子。

它们照出了你的巴望与需要、压抑与委屈,也照见了你的行为模式和处事风格。它们反应的是你的“潜意识巴望”和“依恋模型”,而这个部分会牵扯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以及过往的内在经验。

 分享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共  条评论

评论

  • 扫码用手机访问

本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本站不存储、不制作任何视频,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若本站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附说明 =>>提交留言,本站将第一时间处理。

© 2025 www.haowywz.com  小小影视  

观看记录